作者:劉邊
仙人足戲劇,盤石留渦房。
紫陽此來游,與客煮茗嘗。
青煙久消歇,白雲時飛揚。
至今潭中水,猶作笑語香。
蒙茸屐跡在,欲步不敢翔。
三吸此清冷,回首入空蒼。
作者:方回
上古包羲卦初畫,五行之金刀為革。
兩儀四象生□□,□初一圈為太極。
八卦之上六十四,右乾左坤名曰易。
因重□定科斗書,削木為方竹為冊。
搗紙束毫寫今字,世降俗□動山積。
何如簡徑卻艱難,篠蕩梓桐事雕刻。
所以近人刊圖書,篆籀依稀規鳥跡。
博雅君子具老眼,爾□生者□不識。
紫陽山西星源州,遙見長虹貫白日。
伊人□□□□間,雲氣開晴碧巖碧。
一旦飄然□□湖。硎刃如□□□□。
誰嘗石鼓玩陳倉,忽似野碑揭爭嶧。
贈我三印紅屈蟠,細□游絲疏復密。
侯王黃金橐駝紐,韓彭何曾得渠力。
如我□綠綬亦無,不過小匣藏寸物。
閒詩倡和外謹封,家書時用報兒侄。
佩之如寶漢剛卯,不懼取將轟霹靂。
作者:薛濤
菌閣芝樓杳靄中,霞開深見玉皇宮。
紫陽天上神仙客,稱在人間立世功。
作者:王柏
好古博雅時遁澤,往歲贈我墨圖柏。
今年揆予初度臨,又復持贈竹石屏。
柏以祝我老,竹以堅我心。
長歌短歌先後發,書室夜夜生光熒。
君才固磊落,愛我何獨深。
此石不知出何地,來自紫陽夫子門。
紫陽緣督兩授受,謂宜永作傳家珍。
所寶又有大於此,餘光委照非其人。
以我所願紫陽學,以我生作石筍孫。
石筍固宜有石竹,筍竹生成同一根。
當時竹上歲寒句,先達難賞流傳今。
去年忽得紫陽歲寒字,如約屏石來同盟。
朝夕斂身對二妙,儼然拱侍滄洲之竹林,
寓物敬慕度義全幽貞。不有畏友相勉勵,
安得準繩磨琢箴。句中雅意已佩服,
石中有竹誰能評。歐梅蘇范六君子,
絕識雄辨萬口稱。珠犀砂玉亦得矣,
髣拂未得此理真。顧我生既晚,
欲說口已瘖。造化發育固難測,
嘗聞古有剛柔分。柔土既發萬物之生氣,
剛土故涵萬物之陰精。人之所見自有限,
熟識萬象俱妙凝。此非物之影,
真是竹之形。遺梢墜葉積於土,
土化為石竹自存。生物不隨凝結變,
請觀琥珀與水晶。我疑此石生渭濱,
土石變化歲一層。歲歲層層應萬狀,
直欲盡磨翠壁鋪作千畝帳。
作者:真德秀
張生父子稱紫陽,於容人物非尋常。
能傳遺像數百本,粹然千載存無忘。
言學工夫日星皎,無言氣象真難曉。
後學深明未發時,始信張生功不少。
作者:趙汝騰
忽得高賢訊,篝燈讀數回。
苦辭白鹿講,盍為紫陽來。
水毀祠無恙,堂新教有開。
須君速戾止,倡道淑英材。
作者:方回
愛僧予尤愛詩僧,千偈萬頌傳五燈。
寒山拾得兩奇絕,妙壓神秀盧慧能。
四明北郭四十里,文溪之名四海稱。
文溪上人貌古怪,吟壇突兀高千層。
我雖未到燕坐處,想見蘚薜樅行籐。
上之所陟聳樓閣,星辰日月危欄憑。
下之所種足鋤耒,芋菔黍梁滿甑烝。
有時挑包大都會,省台貴顯皆其朋。
紫陽山叟年八十,吟號夜蛬書秋蠅。
厥今流俗所不齒,獨肯惠顧談上乘。
門前車馬熱如火,兀坐相對森寒冰。
氣臭吻合風味似,萬里可並橫坐肱。
文溪文溪有別業,松陰百谷禾千塍。
何當插翅渡潮海,月門吾敲堂吾升。
春華櫻李杏桃藥,夏果榛相似蓮藕菱。
西風九日東籬菊,十月早梅霜霰凝。
短才題詠匪騷雅,有愧蹇羌慚觀興。
公詩自是第一等,紙上龍變青雲蒸。
文溪有集定脫稿,庶越韓門島可澄。
老夫所作豈敢並,鵰鶚風前跧凍鷹。
作者:羅倫
萬玉峰頭自在春,暖雲晴雨為誰貧。
誰知別樣風花手,只屬粗衣澹蕩人。
芳草漫同康樂夢,野花羞傍紫陽巾。
即呼猿鶴留君住,莫問東家更買鄰。
作者:陳普
百川皆望東,三才同面離。
半圭崇幼德,六矢志男兒。
孟子道非高,周公言非欺。
要須辨方位,乃識窮陬維。
自從學校廢,俗敝柏梁詩。
英才陸沈盡,卓犖非無資。
下車眾皆悅,苟且遂成癡。
混澒聲一概,沈痼星千期。
天生紫陽子,纓冠而救之。
萬類始根理,六經初有師。
立心辨邪正,成德在勤嬉。
曾參作門戶,夫子為根涯。
有位民物康,在家兄弟宜。
敬義貫心筠,德業暢根枝。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不從灑掃起,何以為類推。
群居不及義,游宴日相追。
失學莫此甚,一成而百隳。
時文築衰末,不直埋馬幔
六經不勤讀,學荒身亦危。
二劉與三蔡,相牖如塤篪。
師門賴有嗣,流澤今未衰。
子孫欲不墜,祖訓勤奉持。
不失伯牙心,不患無子期。
作者:王庭珪
紅塵紫陽春來早。晚市煙光好。燈發萬枝蓮,華月光中,天淨開蓬島。老人舊日曾年少。年少還須老。今夕在天涯,燭影星橋,也似長安道。
作者:方岳
此行許老亦津津,連夜催將雪樹春。
溪隔便無塵土事,山矜便識謫仙人。
雲依欄過香仍濕,墨帶冰磨句轉新。
丘壑自容吾入社,不論五馬兩朱輪。
作者:劉克莊
曾有舂陵逐客篇,流傳哀動紫陽仙。
安知太白長流處,亦在重華野葬邊。
碎板一如坡貶日,蓋棺不見檜薨年。
誰雲老眼枯無涕,聞說臨川即泫然。
作者:方回
山好鄰書塾,溪翁割釣磯。
許時為客久,長是送人歸。
子去青衿喜,吾衰白髮希
會須桐蔭底,酬唱羽觴飛。
作者:姚勉
孔鐸經百年,誣世有楊墨。
天生子輿氏,邪說一以息。
紫陽曾未遠,人復底無極。
先生嚴衛道,功比異端辟。
作者:徐鉉
南朝名士富仙才,追步東鄉遂不回。
丹井自深桐暗老,祠宮長在鶴頻來。
巖邊桂樹攀仍倚,洞口桃花落復開。
惆悵霓裳太平事,一函真跡鎖昭台。
作者:陳宓
紫陽仙伯昔曾來,陳跡何人戀碧苔。
為愛同安毛令尹,恩勤祠宇奉尊罍。
作者:方回
紫陽山下住,問字足儒生。
鮮果枝頭熟,新醅甕面清。
學師朱仲晦,詩友許宣平。
焉得孟能靜,滄浪共濯纓。
作者:趙希汰
持節浙東,六十年前,紫陽老師。看粟移七郡,功深到處,棠陰一道,民尚思之。心印親傳,雨巖來括,寅歲幸無庚子饑。仁同視,更備存先具,倉積千斯。青州陰德天知。只此事堪為崧岳祈。與太夫人壽,相看華髮,轉中書令,長著斑衣。歲歲梅花,樽前索笑,霜月先圓兩夜規。稱觴了,報春風千里,班覲龍墀。
作者:方回
昔在東原北,高唐一再行。
金書儒廟壯,畫壁驛亭清。
仕宦中年達,親知遠道迎。
江南何處好,細話紫陽城。
作者:熊孺登
一見清容愜素聞,有人傳是紫陽君。
來時玉女裁春服,剪破湘山幾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