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捨羅網,拂衣辭世喧。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
山老未容山客去,故將雲陣鎖山門。
雨催晚色凝諸嶺,雷送春聲落後村。
今夜青林妨月上,故人白首把詩論。
來朝山水終瀰泛,策杖相隨討澗源。
青牛關畔寄孤村,山當屏風石當門。芳樹綠陰連蔽芾,
長河飛浪接崑崙。苔田綠後蛙爭聚,麥壟黃時雀更喧。
只此無心便無事,避人何必武陵源?
心馳關右氣軒軒,笑著征袍謝別樽。
面對延和知遠器,力城東洛是名門。
邊需前去勞多算,疆事歸來聽一言。
洮隴居人瞻漢使,此行知不為河源。
路出金河道,山連玉塞門。旌旗雲裡度,楊柳曲中喧。
喋血多壯膽,裹革無怯魂。嚴霜斂曙色,大明辭朝暾。
塵銷營卒壘,沙靜都尉垣。霧卷白山出,風吹黃葉翻。
將軍獻凱入,萬里絕河源。
一面還千里。
相思那得論。
更尋終不見。
無異桃花源。
他日稍成毛義志,再求師友究淵源。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論。秋風正蕭索,客散孟嘗門。
故驛通槐裡,長亭下槿原。征西舊旌節,從此向河源。
碧洞何眈眈,呀然倚山根。
朝雲出如嘔,暮雲歸如吞。
大塊氣不死,茲為玄牝門。
怪石攡左右,勢若貙虎蹲。
旁行數十步,漆黑不可捫。
安得鞭燭龍,為吾前馳奔。
尋盡神仙窟,一一知其源。
自古愚賢,日月輪催,盡沉下泉。歎張陳義斷,因名利恣,奢華後主,破壞家園。楚廟江邊,漢陵原畔,勢盡還空皆亦然。英雄輩,盡遺留壞塚,衰草綿綿。嗚呼往事堪憐。染虛幻浮華逐逝沿。又爭如省悟,塵勞夢趣,貧閒歸素,保煉丹田。越過輪迴,超升苦海,直上清涼般若船。逍遙岸,會玄明瓊路,同訪桃源。
萬法出無門,紛紛使智昏。徒稱誰氏子,獨立天地元。
實際且何有,物先安可存。須知不動念,照出萬重源。
夾路長松綠蔭繁,送君從此入幽關。
銅瓶錫仗無拘繫,正好窺尋瀑水源。
欹眠隨水轉東垣,一點炊煙映水昏。
漫漫芙蕖難覓路,翛翛楊柳燭知門。
青山呈露新如染,白鳥嬉游靜不煩。
朱雀航邊今有此,可能搖蕩武陵源。
樵路交行石,人家半住雲。
向來披野服,曾到醉山樽。
虎跡沿波見,雞啼隔樹聞。
白頭離亂日,只認是桃源。
杖藜隨處是乾坤,迦葉峰前便垛根。
貧看煙巒三十二,到頭不識老曹源。
上嗣位六載,吾宗刺桐川。余來拜旌戟,詔下之明年。
是時春三月,繞郭花蟬聯。嵐盤百萬髻,上插黃金鈿。
授以道士館,置榻於東偏。滿院聲碧樹,空堂形老仙。
本性樂凝淡,及來更虛玄。焚香禮真像,盥手披靈編。
新定山角角,烏龍獨巉然。除非淨晴日,不見蒼崖巔。
上有拏雲峰,下有噴壑泉。泉分數十汊,落處皆崢潺。
寒聲入爛醉,聒破西窗眠。支筇起獨尋,只在牆東邊。
呼童具畚鍤,立鑿莓苔穿。叢淙一派墮,練帶橫斜牽。
亂石拋落落,寒流響濺濺。狂奴七里瀨,縮到疏楹前。
跳花潑半散,湧沫飛旋圓。勢束三峽掛,瀉危孤磴懸。
曾聞瑤池溜,亦灌朱草田。鳧伯弄翠蕊,鸞雛舞丹煙。
凌風捩桂柁,隔霧馳犀船。況當玄元家,嘗著道德篇。
上善可比水,斯文參五千。精靈若在此,肯惡微波傳。
不擬爭滴瀝,還應會淪漣。出門復飛箭,合勢浮青天。
必有學真子,鹿冠秋鶴顏。如能輔余志,日使疏其源。
正中偏,寶殿煙籠月色前。
井底燃燈天未曉,暗中夜辨往為源。
屢空亦自得,偃息有衡門。
不出人間世,時為象外言。
撫琴聊永日,藝圃任無藩。
此意何人會,裁書與巨源。
路入三家市,牆圍十畝園。
雲山如畫出,人住小桃源。
逢人問行李,幾日至東園。
別去將三月,書來得五言。
淮山分限域,風土異寒暄。
四大知安穩,根塵要反源。
漢字源的釋義
源〈名〉
(形聲。從水,原聲。「原」有表義作用,指水源。本義:水源,源泉。字本作「原」)
同本義 [fountain head;source of a river]
或源也,或委也。--《禮記·學記》
祈祀山川百源。--《禮記·月令》
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禮記·禮樂志》
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又如:源委(指水的發源和歸宿。引申為事情的本末和底細);源理(水的本源和支流)
來源;根源 [origin;source;cause]
啟生人之耳目,窮法度之本源。--《舊唐書·儒學傳序》
又如:源本(根本);源由(根由);源起(事物發生的根源)
源yuan
⒈水流開始流出的地方:泉~。河~。涓涓~水。飲水思~。
⒉事物的開始,根由:起~。病~。萬物之~。
⒊[源源]〈喻〉連續不斷:~ ~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