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園,野塘基。
千金花錦地,千年子孫期。
歷歲未半百,池台生櫓葵。
紅樓在西家,無址遙相移。
主公規戒石,草中字離離。
妾流廝養婦,客散屠沽兒。
尚有庭中樹,高蔓女蘿枝。
飛來雙燕子,豈識春風悲?嗟我陳家園,盛衰固有時。
我聞陳主公,義俠猶見推。
揮金周所急,解佩酬相知。
君不見西家齷齪子,生女作門楣。
嬌客滅門戶,重令後人嗤。
滔滔樂流水,赴海無歸期。
亭亭右轉日,今茲復來茲。
人生寄天地,百年七十希
思慮復營營,恐為達者嗤。
自昔真仙道,恬淡而無為。
以之固靈根,遠寄或可期。
秦皇與漢武,縱慾不知疲。
既已長中國,復欲威四夷。
其性忍而愎,舉非仙者資。
天監常昭晰,詎容肆謾欺。
不自省其衷,妄冀苟得之。
所願竟無成,徒為後人嗤。
平生未識荊州牧,詩卷記評王進之。
鈴閣縱談詢保社,幸無過語恐遭嗤。
風竹散清韻,煙槐凝綠姿。
日高人吏去,閒坐在茅茨。
葛衣御時暑,蔬飯療朝饑。
持此聊自足,心力少營為。
亭上獨吟罷,眼前無事時。
數峰太白雪,一卷陶潛詩。
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茲。
回謝爭名客,甘從君所嗤。
早禾未熟晚尤遲,賣菜歸來始得炊。
谷者本從田戶出,未滋反取市人嗤。
東皋若近遠,苦雨隔還期。閏歲風霜晚,山田收穫遲。
茅簷燕去後,樵路菊黃時。平子游都久,知君坐見嗤。
落魄薛高士,年高無白髭。雲中閒臥石,山裡冷尋碑。
誇我飲大酒,嫌人說小詩。不知甚麼漢,一任輩流嗤。
閉門同隱士,不出動經時。靜閱王維畫,閒翻褚胤棋。
落泉當戶急,殘月下窗遲。卻想從來意,譙周亦自嗤。
掐腎搜腸不自奇,細模深刻似非宜。
流傳縱便雞林售,指擿防曹鵝腿嗤。
蒼翠兩三枝,親和凍塊移。
旋吟酬得處,就刻記栽時。
已任雪頻灑,未禁風苦吹。
幽人心自足,千畝復堪嗤。
妾本叢台右,君在雁門陲。悠悠淇水曲,彩燕入桑枝。
不因媒結好,本以容相知。容謝君應去,情移會有離。
還君結縷帶,歸妾織成詩。此物雖輕賤,不用使人嗤。
俞公晚好事,垂涎及荔支。
願貶楓亭驛,甘作驛丞卑。
忘意荔熟日,端坐飽啖之。
事有謬不然,傾耳聽我詞。
楓亭閩孔道,迎送無停時。
漳泉貴宦多,暑行喜夜馳。
東迎接不及,南送已嫌遲。
炎天夫馬缺,每被豪奴笞。
此亦丞常分,受辱其所宜。
及至荔支熟,苦情公不知。
驛庭只四樹,樹老半枯枝。
每歲貢上官,皆派丞往繼。
歲有熟不熟,上官循舊規。
十萬獻撫按,百萬分三司。
四郡大鄉官,例亦有饋遺。
張家賒數擔,李家復那移。
封緘青籠內,渡江敢辭危。
伺候烈日中,暍死敢言疲。
門吏急使用,乃得進丹墀。
不然香氣變,色味復差池。
小則受棰楚,大則冠袍褫。
上官幸色喜,歸見妻孥悲。
張三昨索價,李四又忙追。
門前遞罵呼,簪珥典償伊。
衣衫准子錢,反言伊受虧。
妻孥交口詈,驛丞兩耳垂。
荔支有此苦,誰說甜如飴。
公思啖尤物,一事頗燥脾。
莆多荔支園,園丁舊為。
五月六月交,朱實已纍纍。
販子未採摘,園丁不暫離。
中搭四柱樓,夜以防偷兒。
園丁臥樓中,兩手如懸捶。
珊瑚為我幄,碧玉為我幔
園林悄無人,惟有涼月窺。
伸手即可摘,摘食復奚疑。
口吮荔支汁,指剝荔支皮。
皮核卸樓下,堆積如城陴。
飽即捫腹臥,恬若陳希夷。
既不費銀錢,又無人把持。
清福如此享,神仙亦妒其。
家家亦有園,宋香品最奇。
崔亭與鬯山,霞墩及東陂。
陳紫比毛嬙,江綠匹西施。
年年皆遍嘗,題詠壁淋漓。
自署荔仙人,不羨加太師。
無端客鍾陵,十載滯歸期。
荔熟必入夢,醒來空嗟咨。
無罪坐自囚,無官反自羈。
言梅寧止渴,說餅豈療饑。
清福不得享,作計無乃癡。
昨為人寫生,費墨及胭脂。
今復弄紙筆,揮汗作此詩。
詩以嘲俞公,因之以自嗤。
昔年獻賦去江湄,今日行春到卻悲。三徑僅存新竹樹,
四鄰惟見舊孫兒。壁間潛認偷光處,川上寧忘結網時。
更見橋邊記名姓,始知題柱免人嗤。
盡道滕王閣太卑,合新舊觀復雄規。
我來興葺非難事,卻恐俱為識者嗤。
象以齒自伐,馬以能受羈。
猛虎恃強力,而不衛其皮。
世人任巧智,天道善盈虧。
不見瑤台死,永為天下嗤。
滔滔東流水,赴海無歸期。
亭亭右轉日,今茲復來茲。
人生寄天地,百年七十希
思慮復營營,恐為達士嗤,
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傳道漢天子,而封審食其。
姦淫且不戮,茅土孰雲宜。何得英雄主,返令兒女欺。
母儀良已失,臣節豈如斯。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
退之作文自天巧,讀者未免加人私。
紙尾連銜行雁鶩,同僚翻作刻木期。
句讀中分肯趣短,一輩抱睨何多為。
自唐及今襲訛舛,文公有神應點嗤。
我昔見子京邑時,鬚髮如漆無一絲。
今年相見穎昌布,霜雪滿面知為誰。
故人分散隔生死,孑然惟以影自隨。
憐子肝心如鐵石,昔所謂可今不移。
世間取捨竟誰是,惟有古佛終難欺。
嗟哉我自不知子,意子清淨持律師。
忽然微笑不言語,袖中錦繡開新詩。
可憐相識二十載,終日對面初不知。
蚌含明珠不肯吐,暗行沙底藏光輝。
蚌為身計良可耳,旁人不悟寧非嗤。
漢字嗤的釋義
嗤
(形聲。從口,蚩聲。本義:譏笑,嘲笑) 同本義 [sneer at]
豈多嗤呼。--《後漢書·隗囂傳論》。註:「笑也。」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嗤靳(譏笑、羞愧他人);嗤嗤(譏笑);嗤鄙(譏笑輕視);嗤玩(嘲笑玩弄);嗤戲(譏笑戲弄)
嗤
形容布等扯裂之聲 [sound of tearing]。如:嗤啦
嗤
表示唾棄和驚異
嗤,這話才叫怪。沒了命,倒說沒有什麼恨。--葉聖陶《夜》
嗤詆
[deride and abuse] 譏笑嘲罵
軍國經論,略天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詆。--《顏氏家訓·勉學》
嗤笑
[chuckle] 譏笑
嗤 chī嗤笑,譏笑:~之以鼻。
【嗤笑】譏笑。
【嗤之以鼻】用鼻子吭氣,表示輕蔑、看不起。
────────────────—
嗤chī譏笑,嘲笑:~之以鼻。為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