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恐山靈俗駕回。海鷗飛下莫驚猜。機心消盡重徘徊。宿雨乍晴千澗落,曉雲微露兩山排。新苗時翼好風來。
高田一雨免飛埃,上水綱船亦可催。
說與東江津吏道,打量今晚漲痕來。
神化難源瑞即開,雕陵毛羽出塵埃。
香閨報喜行人至,碧漢填河織女回。
明月解隨烏繞樹,青銅寧愧雀為台。
瓊枝翠葉庭前植,從待翩翩去又來。
視草名臣潤色才,玉墀晨退共徘徊。
朝廷無事文書省,台閣相歡笑語開。
少厭賡酬停落筆,旋尋歌舞約銜杯。
廣文主簿官閒冷,不是詩情豈合來。
此山風月久塵埃,拂試重新桂卻開。
正要好詩相料理,昏鴉忽報守之來。
水南名品幾時栽。映池台。待誰開。應為詩人,著意巧安排。調護正須宮樣錦,遮麗日,障飛埃。曉風吹綻瑞雲堆。怨春回。要詩催。醉墨淋漓,隨手灑瓊瑰。歸去不妨簪一朵,人也道,看花來。
呼童掃蟻子,勿上法堂階。
渠出賣廳角,雲參妙喜來。
奔流出峽響如雷,筆力浮天亦壯哉。
吳蜀興亡千古恨,白鷗時逐良花來。
庭夜酣紅杏,牆陰染碧苔。
吟翁醉未醒,啼鳥去還來。
草深樹密不見溪,但聞地底溪聲回。
忽從山口渡流水,始知此溪山北來。
日日塵中眼不開,暫登蒼翠喜游陪。
莫辭辛苦經難險,大有人生不到來。
神京浩不及,仙關次第開。
名山逢好友,九日共登台。
濟勝聊為具,吟詩愧別才。
何年清海甸,結屋此中來。
郎馬頻嘶竟不來。
山翠晴嵐曲曲偎。紅香浮玉醉窩頹。不煩人築避風台。瀟湘路,隨意自徘徊。春倦怕頻催。琵琶私語近、問誰來。春風那隔錦雲堆。夢中蝶,飛去又飛來。
仰樹看花不見梅,聞香疑有別園開。
更行數步偶回首,卻被青松映出來。
一行誰栽十里梅,下臨溪水恰齊開。
此行便是無官事,只為梅花也合來。
江城夜雨滿樓台,池上殘紅撥不開。
慈氏家風都漏洩,善財南去未回來。
十二觀音無正面,誰令塔戶向東開。
定知四梵神通力,曾借六丁風雨推。
蠅說冰霜如夢寐,鷃聞鐘鼓亦驚猜。
從今不信維摩詰,斷取三千世界來。
二月春事半,縣花無數開。
江頭連騎行,江霧紹紅埃。
下馬坐清蔭,觀魚大江隈。
行行歷山寺,金碧森樓台。
拂石有唐碑,字老生莓苔。
緬想古今事,悠然一傷懷。
解榼醉泉石,徬徨不忍回。
辭徑下扁舟,重開賸樽罍。
江煙暝川谷,冰輪出崔嵬。
水面映金波,流光浮玉杯。
蕩漾舟渚間,往來恣徘徊。
一棹轉圓沙,燈火來相催。
高歌賦厭厭,會須期再來。
估客前年去,扁舟此日回。
煙生全浦暝,風健片帆催。
桂楫看將近,柴門認半開。
鄰人攜酒饌,歡笑慰歸來。
漢字來的釋義
來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麥子形。本義:麥。小麥叫「麥」,大麥叫「麰」(或寫作「牟」))
同本義 [wheat]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說文》
貽我來牟。--《詩·周頌·思文》。段註:「武王渡孟津,白魚躍入王舟。出涘以燎。後五日。火流為烏,五至,以殼俱來,此謂遺我來牟。」
於皇來牟。--《詩·周頌·臣工》。疏:「歎其受麥瑞而得豐年也。」
又如:來牟(古時大小麥的統稱)
未來,將來 [future;next;incoming]
來日方長。--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知來者之可追。--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又如:來代(後代;後世);來
來(來)lai
⒈從甲方到乙方,跟"去"、"往"相對:~電傳。~到了天安門廣場。
⒉來到,發生:~臨。雨~了。~了險情。
⒊〈表〉時間,某段時間以後,今後:古~。近~。二十年以~。將~。未~更加美好。~年(明年)要取得更大的成績。
⒋〈表〉動作(代替另一具體的動詞):再~下盤棋。我不行,你~吧!我們去游泳,你~不~?
⒌在動詞前,〈表〉要做某事:我~幫你。大家都~獻計獻策。
⒍在動詞後,〈表〉趨向,繼續做或曾經做過:請進~。拿過~。一路走~。這衣服哪兒買~?
⒎〈表〉粗略估計的數目:兩米~長。三十~歲。
⒏助詞。在一、二、三等數詞後,〈表〉列舉:獲得這一成果的原因:一~是領導的關懷支持,二~是同志們的共同努力。
⒐助詞。詩歌裡用著襯托,配合音節:正月裡~是新春。
⒑〔來回〕
1去了再回來。
2往返一次。
⒒〔來往〕
1來和去。
2交際。
⒓〔來歷〕人或事物的由來或經過。
⒔〔來源〕事物的起源、根源。
⒕〔來著〕助詞。用於詞尾。〈表〉已發生過的事:昨天我們在這兒開會~著。
────────────────—
來lai 1.慰勞;勸勉。 2.通"賚"。送給;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