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飯腰鐮洞戶忙,芭蕉葉底稻田黃。
微風有意回闌暑,小雨頻來作放涼。
煙際輕舟分霽色,望中飛鷺點山光。
初秋便自宜孤客,鄰舍數家都酒香。
包抱乾坤一環堵,拍手千門輝藻黼。
編茅何事傍雲根,川觀巖居天固予。
憶昔臥病歲壬午,夢行澗石憩衡宇。
常充達庵表其門,大楷金書爰仰睹。
吉符應已分行藏,才紀唐捐惜無補。
我生六年哀怙恃,三殤相繼泣同乳。
只影危蹤巢在幕,孽子孤臣氣和縷。
千金不忍坐垂堂,十稔詎能酬鞠撫。
六張五角具孤虛,萬死一生逃險阻。
矛頭淅米劍頭炊,耕常得晴刈常雨。
菲末葑根有荊棘,鼠雅雀舌皆強禦。
意行足下起關山,夕計朝謀成齟齬。
先時敗事後失機,囀喉角諱默招侮。
貧來富往見交情,行信言忠貽罪罟。
一本難令親者親,四海何由兄弟普。
數奇嘗愧李將軍,五窮未嗟韓吏部。
人生美惡半乘除,我常一味無甘苦。
五十知非計已遲,見機而作今猶愈。
結廬茲境了前緣,端居漫作溪山主。
列壑攢峰無聳峭,疊穎飛柯不瞋拒。
一室凝塵號全拙,茶鐺酒壺編簡聚。
草亭臨流倚夢溪,觀罷魚游呼鶴舞。
地饒松竹秀而腴,林生蘭蕙香頻吐。
泉清洗耳何妨枕,晴軒炙背還堪俯。
採藥尋梅度嶺去,空翠城裡煙迎步武。
乘堅策肥彼何人,藜杖枝筇自撐柱。
人家燈火照籬落,山頭月色窺松戶。
隨雲歸逐度溪風,自喜此身輕一羽。
意安不厭飯藜蔬,睡美那能候鐘鼓。
少壯顏從鏡裡非,利名心向尊前腐。
長因橫逆反忠仁,詎向艱深探城府。
事變起滅真浮漚,身世行藏俱逆旅。
玉堂茅舍一蘧廬,鷃起鵬摶各飛舉。
蠻觸戰爭兩蝸角,雞蟲得失了無補。
興廢紛紛汗馬牛,賢愚泯泯埋塵土。
長嘯勿礙天地郛,游思還從竹素圃。
要知歲晏日斜時,此心只與虛空侶。
一觴一詠姑自娛,斷不傷今更思古。
力命悠悠詎足論,漫述平生記軒廡。
包山信神仙,主者上真職。及棲鐘梵侶,又是清涼域。
乃知煙霞地,絕俗無不得。巖開一徑分,柏擁深殿黑。
僧閒若圖畫,像古非雕刻。海客施明珠,湘蕤料淨食。
有魚皆玉尾,有烏盡金臆。手攜鞞鐸佉,若在中印國。
千峰殘雨過,萬籟清且極。此時空寂心,可以遺智識。
知君戰未勝,尚倚功名力。卻下聽經徒,孤帆有行色。
包羅萬象,性氣粗豪。
清淨為根,禮恭叉手。
通身上縫隙無餘,鑊湯裡倒番觔斗。
把得定橫吞豎吞,把不定東走西走。
宜是山僧嚼破時,泥牛洪地頻哮吼。
包笠皆為累,遊方僅此身。
從教粗褐碎,不用一絲紉。
赴供無閒日,得錢回施人。
生平甘忍辱,性地本來淳。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包橘古雲美,揚州地所宜。
名存夏後貢,頌見楚人辭。
雲夢分膏沃,璇星散陸離。
洞庭仙壤接,震澤水煙被。
柚酢徒然早,柑黃豈厭遲。
封君千戶等,老囿萬奴隨。
秀萼瑤瓊綴,青陰幄幕垂。
朱衣霜傅采,素裡露含滋。
弱斡金丸重,繁條火齊累。
瓜生先作瓣,蠶老不成絲。
爽味鍾寒律,殷姿照夕曦。
清香掩蘭杜,真液賤楂梨。
揀選收藏日,辛勤種接時。
壤須來處美,移怕樹同知。
朱綠爭珍旨,荊湘辯等差。
蹊深比桃靜,歲晚與松期。
壇甃龜黿石,園裁枳棘籬。
討蟲煩鑽鑿,科冗付蒸炊。
穿井防天旱,禳瘟甚歲饑。
向陽刪密葉,伐木樹低枝。
有義曾分客,無偷不禁兒。
{片毛}嫌連雨長,老要勁風吹。
滿把留長蔕,盈箱藉短茨。
入倉寧愧稻,出汗僅同醫。
雅俗傳珍惜,深林或棄遺。
稍收先落子,爭曬已殘皮。
趁市商船急,充庭使驛馳。
公筵薦魁磊,內合送瑰奇。
寄遠曾非選,熏藏品最卑。
善生唯計畝,視價旋論貲。
薄探酬來賞,精嘗侑舉卮。
他年修果譜,應載野人詩。
包家門外柳垂垂,搖蕩春風滿雁池。
為是城中最佳處,每經過此立多時。
包柚書云爾,分桃傳有之。
憐渠生處遠,玉食偶然遺。
包含教化剩搜羅,句出東甌奈峭何。
世路不妨平處少,才人唯是屈聲多。
雲來島上便幽石,月到湖心忌白波。
後輩難為措機杼,先生織字得龍梭。
只擬應星眠越絕,唯將麗什當高勳。
磨礱清濁人難會,織絡虛無帝亦聞。
鳥道未知山足雨,漁家已沒鏡中雲。
他時莫為三征起,門外沙鷗解笑君。
包羲卦畫龜龍出,頡俑造書鬼夜泣。
俯觀鳥獸迒蹄跡,依類象形文字立。
以迄五代鹹東封,改易殊體靡有同。
周官保氏教國子,六書大義開群蒙。
太史籀文古少異,小篆從省由秦始。
《倉蚍、《爰歷》、《博學》篇,三家著述初傳世。
秦燔經籍獄訟熾,乃當隸書趨約易。
古文雖絕漢章行,尉律學童仍課試。
東閣祭酒太岳孫,夙嘗受業賈氏門。
憫悼俗圖昧所向,博采籀古加討論。
揭示上下明指事,轉注假借形聲意。
立一為端亥畢終,分別部居不雜廁。
亙千萬古知字原,昭若列星麗躔次。
中興斯學曰陽冰,入室操戈何背戾。
二徐訓釋浩江河,仲也祛妄言不頗。
吳興張有爾傑出,復古正俗訂舛訛。
布衣道士錢道住,玩世端如郭忠耍三十六舉僅成篇,蟬蛻
遺蹤不知處。
席中如帶惡安西,鼓皮離禹良可吁。
漢家去古尚未遠,成皋印文猶重模雲間苦嗜古,手校科蟲
辨魚魯。
明窗靜幾風日佳,臨模一掃千番楮。
商彝周鼓真吾師,皦匾沉著沙畫錐。
鸞回鳳翥龍夭矯,長戈短劍相交馳。
書草日積充棟楣,保愛何啻璧與圭。
細林山中一抔土,緗笈緘縢重閉之。
於乎!禊帖藏玉匣,終致溫韜舉禾臿。
亦恐虹光夜燭天,定有竊開窺筆法。
塚頭草,鳴寒蛩,薶文瘞筆同高風。
後三千年見白日,好事應營馬鬣峰。
包髻團衫別樣妝,東朝謁罷出宮牆。
內中多有親姨嫂,潛與交州百和香。
包羞羊借皋比蓋,飾貌狙將袞服披。
妾去綠衣裳以曲,佗乘黃屋髻猶椎。
方開元際唐風盛,自建安來漢道衰。
舉世紛紛學姚賈,老夫持此欲安之。
漢字包的釋義
包
(會意。小篆字形,外邊是「」。中間是個「巳」字,「像子未成形」。「」就是「包」的本字。本義:裹)
用紙、布等裹東西 [wrap up]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詩·召南·野有死麇》
草木漸包。--《書·禹貢》
包有魚。--《易·姤》
包之以虎皮。--《禮記·樂記》
又如:紙包不住火;包纏(包裹纏繞)
包含,包容。裡面含有 [contain;include]
舉一滴可包陵谷。--唐·李朝威《柳毅傳》
皆包在諸谷中。--宋·沈括《夢溪筆談》
又如:把小費包在內;包涵(包有,含有);包吞(包含);包荒(掩飾;遮蓋;原諒,寬容)
包圍。四面圍住 [
包 bāo
1用紙、布等裹東西:~雜誌。
2裹好了的東西:郵~。
3裝東西的口袋:背~。
4量詞:一~糖。
5物體或身體上鼓起來的疙瘩:身上起了一個~。
6氈制的圓頂帳篷:蒙古~。
7圍繞:從兩面~抄過去。
8容納在內;總括在一起:~含。
9承擔任務並負責完成:承~。
十擔保:~您滿意。(11)約定專用:~車、~廂。(12)姓。
【包庇罪】明知是犯罪分子,而向司法機關或有關組織作假證明,幫助其掩蓋罪行,逃避法律制裁的行為。事先有通謀的,應以共同犯罪論處。
【包藏禍心】心裡暗藏著壞念頭。又作包藏奸心。
【包藏奸心】見【包藏禍心】。
【包產到戶】中國實施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組織形式之一。一般以戶為單位,根據承包的土地、生產工具、技術及勞動力等條件制訂出產量指標並負責完成。
【包涵】請人原諒的客套話:招待不周,請諸位~。
【包攬】包攬過來,全部承擔:~一切。
【包羅萬象】包容一切。形容內容豐富,應有盡有:展覽會可真是~,無所不有。
【包容力】承受力。
【包頭市】內蒙古自治區轄市。位於內蒙古中部偏西,北依大青山,南臨黃河,在土默川和後套平原之間。是全區經濟中心。工業以鋼鐵冶煉和機械製造為主導產業,有之稱。
【包廂】某些影劇院設在樓上的單間席位,一間有幾個位置。
【包拯】(999-1062)北宋大臣。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進士出身。曾任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事,三司使等。為官清廉,執法嚴正,不避權貴。後世稱為。有《包孝肅奏議》。
────────────────—
包pao 1.通"庖"。廚房。 2.通"匏"。參見"包瓜"。
────────────────—
包fu 1.包來,地名,春秋時莒邑,在今山東省沂水縣西北。 2.包丘,複姓。亦作"苞丘",即浮丘。楚有包丘子,與李斯同事荀卿。見漢桓寬《鹽鐵論.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