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亭亭。步盈盈。蟬影明綃傅體輕。水邊無限情。翠尊傾。翠環傾。歸去如何睡得成。西風吹酒醒。
淨室歸來自冷冰,矜持筆硯更非能。
假令一笑人間事,大似當年碧眼僧。
淨因大覺璉師,以閻立本畫水官遺編禮公。
公既報之以詩,謂某:汝亦作。
某頓首再拜次韻,仍錄二詩為一卷以獻。
高人豈學畫,用筆乃其天。
譬如善遊人,一一能操船。
閻子本逢掖,疇昔慕雲淵。
丹青偶為戲,染指初嘗黿。
愛之不自已,筆勢如風翻。
傳聞貞觀中,左衽解椎鬟。
南夷羞白雉,佛國貢青蓮。
詔令擬王會,別殿寫戎蠻。
熊冠金絡額,豹袖擁幡AA44。
傳入應門內,俯伏脫劍弮。
天姿儼龍鳳,雜沓朝鵬鱣。
神功與絕跡,後世兩莫扳。
自從李氏亡,群盜竊山川。
長安三日火,至寶隨飛煙。
尚有脫身者,漂流出東關。
三官豈容獨,得此今已編。
吁嗟至神物,會合當有年。
京城諸權貴,欲取百計難。
贈以玉如意,豈能動高禪。
信應一篇詩,皎若畫在前。
淨居棟宇犀辟塵,山居不乏塵外人。
我來肯作厭客想,老語一一刊翠珉。
頻年愧煩香積供,醉後狂言亦安用。
詩成每博覆瓿譏,更向叢林系輕重。
皎公啟公後進師,好事繼今誰似之。
他年落筆須妙質,政自兩公勞夢思。
淨坊秋色老蒼官,簷額飛雲細可攀。
客夢偶隨疏雨斷,僧游長帶暮鍾還。
似聞遺錫藏銀地,親見高人住骨山。
愁絕寒江歸去路,亂峰青處望雙鬟。
淨觀今何在,唯余柏色新。
棲棲抱翁者,不是鍊丹人。
淨根元不競芳菲,萬柄亭亭出碧漪。
乘露醉肌渾欲洗,無風清氣自相吹。
制裳香冷微雲護,傾蓋盟深獨月知,
卻笑滿城紛繡谷,簾溪此意更同誰。
淨居寺,在光山縣南四十里大蘇山之南、小蘇山之北。
寺僧居仁為余言:齊天保中,僧思惠過此,見父老問其姓,曰蘇氏,又得二山名。
乃歎曰:吾師告我,遇三蘇則祝
遂留結庵。
而父老竟無有,蓋山神也。
其後僧智凱見思於此山而得法焉,則世所謂思大和尚、智者大師是也。
唐神龍中,道岸禪師始建寺於其地,廣明庚子之亂,寺廢於兵火,至乾興中乃復,而賜名曰梵天雲。
十載游名山,自製山中衣。
願言畢婚嫁,攜手老翠微。
不悟俗緣在,失身蹈危機。
刑名非夙學,陷阱損積威。
遂恐死生隔,永與雲山違。
今日復何日,芒鞋自輕飛。
稽首兩足尊,舉頭雙涕揮。
靈山會未散,八部猶光輝。
願從二聖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搖煙霏。
鐘聲自送客,出谷猶依依。
回首吾家山,歲晚將焉歸。
淨幾橫琴曉寒,梅花落在弦間。
我欲清吟地句,轉煩門外青山。
淨居都葺了,餘地蓋斯堂。
不用栽萱草,無憂可得忘。
淨友。如妝就。折得清香來滿手。一溪湛湛無塵垢。白羽輕搖晴晝。遠公保社今何有。悵望東林搔首。
淨無瑕翳。握固存神頤浩*。潤谷玄霜。養就神砂滿鼎香。清如赫日。瑞*凝空盈滿室。混一先天。易御星儀達妙玄。
淨掃松門坐綠苔,水聲逗石響奔雷。
忽驚野鹿驅煙過,又見昏鴉駕日回。
曲木全支衰草住,矮簷半向夕陽開。
山林未乏忘形友,日與孤雲自往來。¤
淨飯王宮積惡多,從天降謫個妖魔。
指天指地胡揮揎,無柰通身穢污何。
瑞巖無柄杓,惡水劈頭澆,
特石須頑也合消。
淨而純中無一塵,純而淨中有萬應。
眼睛明,鼻孔正。
更將折筋攪滄溟,令彼龍魚知水為命。
淨洗塵埃腳,時來訪道林。
但知謀隱是,何用入山深。
瀹茗延新話,撞鐘動苦吟。
夜分僧出定,靜聽海潮音。
淨社歸來倒石床,醒余肝膽臥松篁。
行人只賞陶公醉,誰識悲涼述酒章?
淨因曾識楷山東,擔板因緣古佛風。
後代兒孫仰孤硬,能超五位見芙蓉。
淨盡露天機。只恐時人自執迷。頷下藏珠當猛取,休遲。道在身中更問誰。塵網急拋離。百歲年華七十希莫待老來鉛汞少,堪悲。業報前途
淨不涉緣,照不對物。
用無去來之相,混無彼我之心。
穩穩密密,玲玲瓏瓏。
宛轉虛玄事不彰,明暗只在影中圓。
漢字淨的釋義